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中文系毕业论文(推荐【通用多篇】

时间:2025-03-03 12:40:57
中文系毕业论文(推荐【通用多篇】[本文共33819字]

【编辑】中文系毕业论文(推荐【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文系”作为组织机构名称,称谓前冠之以高校名称使用,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等等。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中文系毕业论文范文(推荐【通用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篇一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盛唐的殷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正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指出的:“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后期的描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生活的诗歌,还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表现出一种静淡之美,这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刺激,个人际遇的沉浮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从画意与禅意两个角度来探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

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写真自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晁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余曰,此宋画也。”(《画禅论画》)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是很深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宗之祖李思训媲美2,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美誉。南宗画派主张诗的发想与画的发想是同一性的。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的独特的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他别具匠心地剪取自然界中那些最有特征的水色山光来写入诗作,使其诗以色泽苍润制胜于人;并且善于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化在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上,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沧浪语)。

(一)、经营结构之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南朝谢赫始唱的《画之六法》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而“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深谙此法。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整首诗犹如从一个定点拍摄出来的照片,这个定点就是“柴门外”。诗人以此为立足点,游目驰骋,广摄四旁,剪辑了寒山、秋水、落日、暮蝉、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再剪接入诗人与裴迪两个隐士活动的特写镜头,组合成一幅墨色清淡、悠远静谧的辋川秋日黄昏图。这种经营位置的功夫是深得画理的。又如《渭川田家》,作者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在前八句中罗列了许多农村生活中的个别迹象,看上去似乎很散乱,但是第九句中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串起来了,组成一幅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组诗的创作上,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作者描绘了辋川二十景,即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片、宫槐陌、临湖亭、南诧、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诧、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这二十首绝句大都清新自然,俨然入画,历历在目。若从单首的组织来看,基本上是运用焦点定视的方法,即有一个固定的审视范围并具有固定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来切割出辋川园林别墅的某一角落入画的景象。如有的写诗人与来客泛舟到湖心亭饮酒赏荷:轻轻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有的写诗人吹箫送友登岸而去的场景:吹箫临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有的写独坐幽竹深处,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还有的写秋山之夕照、柳浪之倒影,宫槐之荫径,茱萸之开花、芙蓉之落红等等,无一不是取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把最入画的一景框定下来,使人口诵之而心生无限之向往。若从整体的联缀来看,又是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巧妙运用,即时时变动视点,不断变换视角,也就是我们在中国画中常见的面面观、步步看的观察方法,在运动中剪接不同视角所得的视觉印象,使之合为一个完整的、在总体视觉范围内的意象的大致形象基调。这二十首绝句就这样组合成一幅“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3的辋川别墅图,其园林之精巧别致,山水之清秀,境界之静美,真是爽心悦目。也难怪后世文人墨客在观赏王维的遗画《辋川图》时,多借助辋川集二十首所写内容来抒写赏玩画图之所得。如吴仲圭右丞辋川图诗4:

潇洒开元士,神图绘辋川。树深疑宅小,溪静见沙圆。

径竹分清霭,庭槐敛暮烟。此中有高卧。欹枕听飞泉。

画里诗仍好,萦回自一川。湖晴岚气爽,浪静柳阴圆。

赋咏成珠玉。经营起雾烟。当年满朝士,若个在林泉。

总之,这二十首诗,每一首都是一幅独立的精美绝伦的绘画小品,组合起来又是和谐的井然有序的园林全景,与我国古代的“通景画”十分相似,使我们不禁想起了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宋《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绘画的构图格式,上述组诗二十首绝句的意象构筑在本质上与此是多么相近。

王维山水田园诗还在画面的空间感作了精心设计。我国古代绘画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虚实、大小、远近、疏密、浓淡等关系的处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成功地运用了这些技巧。《汉江临泛》是一首融画法入诗的力作,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以大泼墨手法渲染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此处隐藏32724个字……“虑”,最后自然而然有所“得”,这“得”靠的就是“格物致知”,“格物”就是“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这种探究意识将是一个人走向自我完善之路的开端。目前高校大学生应该谨守的是:凡事应该有自身的独立思考与判断,面对外界的种种困惑与纷扰,坚守内心的那份良知与价值评判标准。

(三)缺乏有效的操作实践。

不难发现,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学生也经过了多方面的写作实践训练,完成了各个学科的多种课程论文,但其有效性值得怀疑。缺乏专业引导和自省意识是问题关键,更其重要的是,没有严格的规范的学术训练作为提高论文写作能力的坚实后盾。这种学术实践训练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从选题、语料、文本个案、具体研究方法入手,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地进行学术探索、解决学术问题,并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黄汉平教授论及文艺理论家饶子教授的学术研究时指出,她总是直面事实本身,从具体的文学(理论)现象和文本中开展研究(即通常所谓的“个案研究”),从而建构自己的言说和理论空间,因此也就推动了理论的发展,这也就是文学研究中的“创新意识”。④因此,大学生论文写作素质的提高,首先还是要从具体的个案研究起步,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达成对问题的深度考察与细致探究。

三。论文写作素质提升的应对策略

面对文科论文中既无问题意识又无方法论引导的严峻现实,我们的应对策略就是:

(一)强化问题意识,鼓励探究创新。

大学与高中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大学提供一个宽松的自由的学习空间,大学老师的任务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导学生治学之道、为人之道,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学生应该在知识、情感、能力诸方面积极探索、培养、完善自身。导师的任务就是鼓励他们在治学中深思考、勤质疑、多探索。

(二)开出研读书目,整体引导督促。

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理论著作,如何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学科阅读书目成为当务之急。大多数学生自身的学术储备、鉴别能力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引导他们走进知识和学术的殿堂。开出每个专业的必读书目,及时进行导读与督促,是目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认真研究经典,进行文本细读。

阅读的第一步永远是从文本本身开始,而不是先看人家的阅读体会与相关理解。据说郭沫若先生曾经告诫后生,写文章要做到先不去看别人写了些什么,这也就是强调自己的独到体悟。对于论文写作来说就是“潜入文本”,细读文本。新批评派强调研究文本不能陷入文本与世界关系的探究误区,更重要的是对文本本身的精细、具体的研读,对文本的文体、语言、修辞、语法、结构、语义等层面进行爬梳、整理、研习,排除作者意图、读者理解的先入为主式的干扰。我们要求学生的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见证与发现文本展现的世界。

(四)个案解读示范,注重研究方法。

现代批评方法的实质“就是对文学生产、作品结构、读者接受这一总体过程各环节的精细的思维活动。”其内在结构包含四种连续的思维程序:准备-近视和环视-沉潜-会通。⑤就是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考察对象的整体图景,进而在中距离和近距离剖析对象,关注其外部联系和意义,然后沉潜到作品本身,细致思量考究,最后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达到对作品的完整认知与评判。利用个案分析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他们具体选择批评方法的能力,个案分析如杜隽的《乔治・爱略特小说的伦理批评》一书运用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朱铃《重读经典:双重隐喻》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悲剧中的“弑父”与“杀婴”现象进行剖析,《呼啸山庄的女性主义解读》、《安妮・勃朗特的女性主义写作立场》等论文的女性主义解读方法等等,让他们获得对某种批评方法的具体操作层面的认知与体会,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五)讨论对话交流,撞击智慧火花。

阅读了经典,感悟了经典的魅力,“深入”文本之后,还需要一个“跳出”经典,分析、鉴别、评判经典的工作,让学生以讨论课、读书报告会的方式对自己的研究所得进行检验。这些活动形成的“对话场”――读者与作品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等同构出对经典的深度理解。如有关《神曲》、《哈姆雷特》、《少年维特之烦恼》、《巴黎圣母院》等名著的讨论课和读书报告会,同学们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家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和争鸣,无疑体现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复调精神”,作为独立的个体。师与生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最终的结局正是我们希冀的“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我们达到一定的共识,同时我们保留了我们自身的独特的个体感受与领悟,文学的熏陶与感染力量正是这样深入学生的心灵。课程论文写作与交流不但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起到积极作用,无疑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演习”和“练兵”。

(六)分担导师选题,跟随导师研究

针对高校文科学科论文与毕业论文中的弊病,当前有的高校还有一项举措就是,明确规定毕业生选题应占导师研究课题的一定比例。这一举措的直接获益就是毕业论文质量会相应提高。以往的确存在学生选题偏离导师指导范围的弊端,造成导师的学术专长与学生的研究方向无法统一。如果学生的选题在导师的研究领域中,特别是其课题的一部分,则无疑导师会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生也会在导师精心到位的指导下获得更多更有学术价值的信息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毫无疑问,对高校是否应当要求大学生学科论文与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和悖论。假如高校不要求学生论文有所创新,那么,论文写作中的剪接拼凑、人云亦云,质量的逐年下滑和不堪检视就完全在情理之中;假如“要求”论文具有创新意识,又无异于揠苗助长,造成欲速则不达的严重后果。本人以为,“要求”高校文科学科与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意识,体现创新精神,是操之过急、难以胜任的,而正确的做法是“提倡”、“鼓励”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探索与研究氛围,在实践与理论上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能逐步靠近并最后达到提高论文写作质量的理想目标。

注 释

①朱维之。赵澧。黄晋凯。外国文学简编〔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页。

②黄汉平。比较文学的创新与超越――饶子教授的比较诗学及其他〔J〕暨南学报2002年第4期,第83页。

③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Z〕北京:中华书局,2007(重印)版,第3页。

④黄汉平。比较文学的创新与超越――饶子教授的比较诗学及其他〔J〕暨南学报,2002年第4期,第83页。

⑤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4页。

此文为2012年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面上课题“国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调查与反思”(11A143)、2014年广州大学创新团队项目《文学经典与文学教育》(13C05)、2012年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文系毕业论文(推荐【通用多篇】范文。

《中文系毕业论文(推荐【通用多篇】[本文共3381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