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多篇

时间:2025-03-03 12:34:21
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多篇[本文共23753字]

【编辑】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家庭劳动教育的 篇一

一、改变观念,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很多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其实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数家长都认为花钱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教育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自己的责任只需要让孩子,吃好,穿暖,物质上一切高标准,从不关心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把自己的置身于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监督者和检查者。这种只重视学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的观念,是对教育含义的片面理解,是主观的、不全面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国家,早有孔子就主张以家庭伦理为宗旨实施家庭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德。历史上各类蒙学教材,也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1]从很多成功家教范例看,无不都是坚持德育为本的。如:“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幼童,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尊老爱幼的家风,这是父母给孩子的第一堂课。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从重视家庭教育开始,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还改变家长,通过班会,茶话会,家长访谈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提高认识,使家庭教育这一短板得以弥补与学校教育共同进步。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触的社会,父母的心理品质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教育子女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儿子不孝,孙子来报。”意识是说,做儿子的现在不孝敬老人,将来他的儿子也一定不会孝敬他,这种事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应以身作则、自我实践。如果家长自己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乐于助人,就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长自己言行不一、碌碌无为、目无尊长、见利忘义等,就难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说服力,反而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家长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发起孩子对传统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长对其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就能够化为孩子的美好道德[2]。

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随机性”。例如:在家务劳动时,或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是在走亲访友中、或是在游戏娱乐中,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儿童吃饭,碗里的饭往往吃不干净。这时应该及时抓住时机,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这首诗背给他听,教育孩子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加深他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劳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影响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从出生就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这个成长经历父母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为孩子塑造人格品质,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往往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并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使孩子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比如:假期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富含传统美德内容的名胜古迹;购买有关书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家庭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优的效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黄可心,王圣祯。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

[2]张红慧。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思考[J].传承。2010(33)

家庭劳动教育的 篇二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本质特征:第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以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在人的一生中起

着奠基的作用,它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第二、父母是子女终身的教师;第三、家庭教育是家庭

的基本职能,教育子女是家长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家庭教育必须适应素质教育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

1

、合理安排生活,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重视孩子的生活,帮助孩子培养独立

生活的能力)

2

、培养子女的求知兴趣,促进其智力发展

在家庭中,家长主要是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鼓励孩子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学习中的

困难,争取良好的学习成绩;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开阔知识领

3

、培养子女优秀的品德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例:讲文明、讲礼貌、爱父母、尊敬长辈、爱劳动、勤俭节约、真诚待人、指导孩子明白哪是正

确的,应该去学,哪是错误的,不要去做

4

、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初步的评判美的能力

5

家庭劳动教育的 篇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教育界、社会、家庭念念不忘的劳动教育,它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应该是以一种怎样的应然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呢?孩子出生在一个家庭,在家庭中成长壮大,与父母朝夕相处。因此,我们在讨论劳动教育时最不应该忌讳与回避以及绕行的就是家长。

那么,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应生成什么呢?我们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立场,即通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各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变式,我们就会发现在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受用一生的劳动习惯。这些劳动习惯应该包括:高大上的劳动意识;历久弥新的劳动兴趣;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劳动中难能可贵的合作精神。前两者是构建孩子劳动习惯的前提与基础,后两者是家庭教育背景下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应然结果。

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的生成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养成要及时、及早。现下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比较金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在家中凡事都被父母包揽,唯恐孩子在劳作中受伤害和受委屈,家长头脑中固有的“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被越来越放大。 ……此处隐藏20550个字……服务业等,往往需要劳动力有一定的技术和特长;其次,劳动力只有拥有技能或特长,才敢走进非农活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竞争,最大限度地降低所从事的非农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

3.4.2 家庭到邻近城镇的最近距离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符号为负,显示劳动力家庭到城镇距离越近,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活动可能性越大。对此解释是:首先,农户家庭到城镇距离的越近,劳动力受到城镇辐射影响越大;其次,家庭到邻近城镇距离越近,劳动力在参与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时,可以兼顾家庭的农业生产。

3.4.3 劳动力向农信社或民间借贷难易程度评价均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为正,显示劳动力对这两项指标的评价越高,参与非农活动的可能性越大。向农信社或民间借贷越容易,不仅说明劳动力创业的资金瓶颈问题容易解决,也说明劳动力在本地的社会关系及活动能力较强。

3.4.4 劳动力年龄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为正,年龄的平方项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为负,显示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业活动的可能性与劳动力年龄呈倒U型的关系,开始随年龄增长,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活动的可能性增加,超过一定年龄,这种可能性反而下降。对此解释是:非农活动技术的掌握、非农活动所需资金的积累或市场及人脉关系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一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但是如果劳动力年龄过大,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时间过长,劳动力对农业生产会产生黏性和依赖性,由传统农业向非农生产经营转移的困难增大。

3.4.5 正规教育的年限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符号为正,显示劳动力接受正规教育年限越长,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的可能性越大。说明正规教育对人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正规教育有利于劳动力受新思想、新观念,有利于劳动力掌握新技术、规避风险、把握机会。

3.4.6 家庭劳动力数量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符号为正,显示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成员参与本地非农活动可能性越大。对此解释是:家庭劳动力数量较多,家庭内成员转向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时,既可以缓解家庭紧张的人地关系,又可以预防或减轻农业生产收入的不确定性,提高家庭总收入。

3.4.7 家庭农业收入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符号为正,显示劳动力家庭农业收入越高,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可能性越大。对此解释是:首先,大部分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必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家庭农业收入越高,劳动力参与非农经营的可能性越大;其次,家庭农业收入越高,承担风险能力越强,这有助于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3.4.8 性别在5%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符号为正,这显示男性参与本地非农生产经营的可能性比女性大。对此解释是:一方面传统的观念对男性要求较高,成年男性要有养家糊口的本领;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小城镇上,有些非农活动更适合男性去做,譬如个体运输、各种电器及车辆的修理、建筑装潢、厨师等。

3.4.9 农产品补贴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为负,显示对农产品评价越高,劳动力参与非农活动可能性越小。原因较简单,无需赘述。

3.4.10 家庭耕地在统计上不显著,这显示劳动力本人是否参与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家庭耕地面积没有明显关系。对此解释是:一是劳动力在本地进行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兼顾家庭农业生产,因而家庭耕地不会对劳动力参与非农活动有明显影响;二是由于调研地区人口密度大,家庭耕地面积较小,调研数据差别不大;三是正常家庭一般都有剩余劳动力,所以当家庭某成员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通常不担心家庭耕地撂荒,退一步说,由于种田耕地的收入非常有限且不稳定,劳动力为了获得非农收入,有时宁愿放弃种田耕地。

3.4.11 婚姻在统计上不显著,这显示劳动力是否结婚对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明显影响,显然是因为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活动几乎不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

4.启示与建议

由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因素可知,要促使更多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活动,重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技能对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活动的显著性看,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结合劳动力本人的兴趣爱好,在县城或中心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及技能培训。

(2) 从正规教育对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活动的显著性看,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把教育立国的国策真正落到实处。

(3) 从家庭到邻近城镇最近距离对劳动力非农经营的显著性看,劳动力非农经营活动离不开城镇。因此,首先应该加大对小城镇(或县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小城镇(或县城)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其次,重点加快自然村的道路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拉近农村到小城镇(或县城)的时空距离。

(4) 从劳动力对借贷难易程度的评价及家庭收入对劳动力非农经营活动的显著性看,资金瓶颈问题是劳动力非农生产经营的最大难题之一。因此,应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地区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及贷款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最大程度地帮助劳动力解决非农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

注 释:

①2008年暑期,笔者在家人及亲友的协助下,在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街道、泥河镇街道及其辖区内的8个自然村进行问卷调研。调研对象是除去打工以外年满18周岁以上农民。本次调研共发放220份问卷,回收到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87.7%。在193份有效回卷中,有108位劳动力参与(或完全从事)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85位劳动力从事纯农业生产劳动。

参考文献:

[1] LEWIS GH.Human migration [M].London:Groom HelmLtd,1982.1-18.

[2]Zhou Q.(1994),Rural Reforms and Devlepment in China,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程名望,史清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6(4):70-77.

[4]朱农,钟水映。农村家庭参与非农业活动的推力与拉力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11-20.

[5]陈宗盛、周云波等:影响农村三种非农就业途径的主要因素研究[J].财经研究,2006(5):32-47.

[6]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1997(2):37-42.

[7]严善平。地区间人口流动的年龄模型及选择性[J].中国人口科学,2004(3):30-39.

[作者简介]刘俊威(1969―),男,南开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农业与农村经济。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多篇范文。

《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多篇[本文共2375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