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月光启蒙教案(新版多篇)

时间:2025-03-20 08:53:31
月光启蒙教案(新版多篇)

[摘要]月光启蒙教案(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月光启蒙》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画面、朗读歌谣,感受作者在童年夏夜的月光下美妙、诗意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初步感受母亲的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字,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感悟作者母亲乐观豁达的形象以及她对童年时的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母爱的崇高,珍惜美好亲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引导孩子读好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

引导孩子揣摩语言文字,用心体会母亲的形象。

教学过程: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可以和你们一起学习语文,这节课周老师将和大家共同阅读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月光启蒙》,一个关于爱的故事。齐读课题,预备齐!

一、预习反馈,概括内容

1、课文中有一幅画面动人地展现了月光启蒙的故事,打开书,找到这幅画。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谁能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童年的夏夜,孙友田的母亲在柔和的月色中,搂着他,时间 环境 动作给他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猜谜语。)

2、这么一说,就把画面说具体、说丰富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概括出来了。

3、同学们,其实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家夏夜生活的场景,可是这幅画面中却融入了景色、人物、歌声和情感那么丰富的内容,这幅画面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里,一辈子抹不去。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的形象像打下了烙印一样刻在作者的心里。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感悟母亲的形象这一任务来学习,下面让我们走进画面。

二、走进画面 寻找诗意 初探形象

1、出示学习要求。

先听老师读课文一、四两个自然段中的部分语段,再抓住“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句话,自己读一读,画一画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2、学习要求都明确了吗?捧起书,看着书,听老师读。这两段话写得美吧?下面按照学习要求自己去读。

3、师生交流。

①同学们,你读出了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读给大家听一听。

②三个点。

A)景色美:(“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你读得真美呀!老师想问问你,你在读的时候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呀,脑中有画面,就能把句子读得更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作者重复使用了四个相同的字——“了”,反复使用这个字读起来究竟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唉,读起来感觉怎么样?(看似重复,却让句子更整齐,更有节奏。这些看似这不起眼的字也值得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去关注。)

这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美,你会用哪个词?——景色美。(板书:景美)这样的景色是作者眼里——最美的时辰。

过渡语:这美妙的景色,这如水的月色,又将烘托出一个怎样的母亲的形象呢?哪句话写母亲的形象写得特别美?

B)形象美:(“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老师听出来,你特别强调了“玉石雕像”这几个字,我想问问你,你知道玉石雕像是什么吗?(用玉石雕刻出来的塑像)

大家都知道,玉石是非常——珍贵的,纯洁的,用玉石雕刻出来的塑像也是非常纯洁、高贵的,这和月光下的母亲的形象有什么相似呢?想象一下。(玉石纯洁、高雅,月光下的母亲圣洁,庄严,在作者的眼里,她已经与月光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就像一尊——玉石雕像。)

多么美的月光母亲啊,用朗读来体会。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美,我们也用一个词来概括?——形象美(板书:人美)

过渡语:还有哪句话读起来也很美?(或许这份美就藏在母亲的一个动作里)

C)情感美:(“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读得好,这位同学,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中哪一个字最打动你?一个动作——“搂”。(教学“搂”字)我想跟你们做做这个动作可以吗?老师搂着你,你感觉怎么样?(美好、幸福、温暖)你觉得此时你眼中的老师怎么样?(温柔、慈爱)

同学们,回忆一下,小时候妈妈搂着你,(随机问学生)你觉得——,你觉得——。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妈妈是怎样的?(随机问学生)你的妈妈——,你的妈妈——。

老师搂一下,妈妈搂一下,同学们都觉得幸福、温暖,童年的孙友田无数次被母亲这样深情地搂在怀里,他的内心一定也是——幸福、温暖的,他眼中的母亲一定也是——温柔、慈爱的。(抓住关键字,结合自己的生活去体会,就能读出句子中蕴藏的情感)一起读这句话。

继续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美?——情感美(板书:情美)

4、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朗读体会了“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下面让我们和着音乐把这两个语段完整地、用心地读一遍。

三、品读歌谣 感悟诗情 体味形象

1、母亲就是在这样的月夜,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她给我……这四部分内容中,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唱歌要和说童谣。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品读歌谣、童谣。

2、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读读文中的歌谣,品味歌谣的内容,从这些歌谣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用一两个词在相关歌谣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3、师生交流。

A)第一段歌谣:女生读。

感悟:母亲的勤劳。

B)第二段歌谣:男生读。

引导:老师告诉大家,凤凰是吉祥鸟,传说凤凰到,幸福生活就来到,人们喜欢借凤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感悟:母亲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C)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嘴上一个字也没说,但从她的歌谣里我们全部能感受到,这就是歌谣的特点,读——含蓄。

4、作者是这么形容母亲的歌声的。(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A)“芳香”原来是形容——花的香味。

B)在这里却用来形容——母亲的歌声,母亲的歌声和花香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一起来听一段母亲的歌谣。(播放母亲的歌谣)

C)听完一段之后,师:母亲的歌声和花香有什么相通的感觉?(预设:芳香、甜蜜、美好、醉人。花香沁人心脾,母亲的歌声打动人心;花香四处萦绕,母亲的音韵飘散弥漫……)。

D)老师旁白:母亲的歌声如风似水,轻柔深情。此时此刻,作者已经超越了视觉、听觉、嗅觉的界限,是在用心来感受母亲的音韵了。一起读这段话。母亲的歌声真美啊,如果让你在这里也用一个词概括一 ……此处隐藏19614个字……,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考虑: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同学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同学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同学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身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安排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身写童谣。

四、结束语: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生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身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溢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划

师巡视,相机点拨。

3、同学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小朋友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溺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的,纯真,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体会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

3)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4)读完后你觉得哪* www.*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

5)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6)是阿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溢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7)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读出来。

8)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9)引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假如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小朋友,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D: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再齐读。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溺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敬重之情。

F:童谣用拍手歌读,感受风趣

G:猜谜语。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他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①生朗读

②问: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侯的启蒙老师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亲美好的声音中,作者不知不觉懂得了要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对生活要充溢想象,从而使作者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做正直、有为的人。)

③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宁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括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四、联系同学生活实际,拓展练习

1、师过渡: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溢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课堂写话练习: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月光下母亲 唱童谣 启蒙“我”

猜谜语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月光启蒙教案(新版多篇)范文。

《月光启蒙教案(新版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